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文件 >> 正文

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数学一流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现状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探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设有两个方向;信息技术方向和金融数学方向,现有学生250余人,共8个班。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1人,博士(后)2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另有外聘1人)。 5年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篇。出版著作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和4项软件著作权。 承担科研项目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获批科研经费673万元(纵向535.5万元,横向137.5万元)。

依托于数学类本科专业的优势和学校计算机、土木、机械、建筑等工科专业的发展,2006年获成功申报应用数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于200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毕业研究生24名,其中有4名已考取博士研究生。经过11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该学科设有非线性泛函分析、应用偏微分方程、海洋中的数学问题、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ESMD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五个研究方向,从今年开始硕士生招收名额由3名增至5名。本专业配备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机房,教学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学生正常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需要。

目前专业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与不足:(1)办学条件方面的问题与不足。目前办公场所与实验室面积不足;专业学术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数量很少,学校划拨经费有限,这些将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2)师资队伍不尽合理,目前存在师资欠缺和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存在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尽合理情况,还没有形成应有梯队。(3)教学管理不够完善,管理队伍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不多。 4)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教改项目的级别较低,教改论文数量偏少,鼓励教师参与教改研究的激励政策不多。

二、规划与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青岛、面向全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和专业实际,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努力办好现有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

三、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按照学校发展定位,结合我系专业实际,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关键,凸显专业办学特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加强管理,强化教风、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本专业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四、专业建设与发展远景目标

以培养信息技术类和金融数学类人才为核心,积极推进各项教学改革,确立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5年时间建设成为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有一定影响且特色明显的专业。

(一)办学规模及层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到2022年,本专业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7人左右,高级职称比例达50%以上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0人。

(三)专业学科建设目标:力争在2022年所有必修课程达到校精品课程要求,省级精品课程达三门以上。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层次较高的师资队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优势,注重特色,巩固现有专业,积极发展新专业;力争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或科研骨干1-2名,培养校级学科带头人2-3名,培养校级科研骨干4-6名,为申报新的一级数学专业硕士授予点打好基础。

(四)科研工作建设目标:今后五年,力争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30篇,各类公开出版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左右。二是申请到国家级基金项目1-2项,省级科研课题3-5项、参编教材或教学参考书2-5部;申请到校级以上改革项目3-5项。

(五)办学条件建设目标:加强对办公基础条件的改善,力争使硬件设施能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优化工作氛围,激发工作热情,使工作条件在软、硬件方面令全体师生满意。


 

物理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1、学科现状

青岛理工大学应用物理本科专业创于2006年,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15人。近年来团队成员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总经费300余万元。团队成员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在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A,B,D)和美国光学学会期刊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等国际权威物理杂志上发表SCI科研论文70余篇(一区和二区论文20余篇)SCI他引500余次。

2、学科定位

以国家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规划为指导,积极融入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山东省量子技术创新发展规划(2018—2025年)》的规划,围绕量子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量子器件、海洋光电探测五个方向展开研究,取得海底经典光通信和量子光通信等主攻方向上的重点突破,力争建设成为省内一流优势学科,为山东省量子科学及海洋光电科技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技术及人才培养支撑。

3、总体建设目标

力争在建设期内实现科研经费、高水平论文与专著、专利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获奖等方面的关键指标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行列,为推动和加快山东量子技术强省以及海洋强省建设、国家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争取五年内SCI一二区文10篇以上,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新增教授2名以上,副教授5名以上;培养或合作培养研究生10名以上,本科人才培养150名以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名以上。

4、分阶段建设目标

2020年,量子科学的科研教学指标进入山东省同方向学科先进行列;到2025年,关键指标进入国内同方向学科先进行列。

5、主要建设内容

利用先进的量子保密通信实现嘉陵江路校区-日照-临沂校区的光纤量子通信,将各市城域网通过济南-青岛的省内骨干网与“京沪干线”相互联通。加快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在机关、军队、金融、新闻媒体、电力等信息安全重点保障领域示范推广应用。强化部省合作,对接相关行业协会,拓展推广渠道。同时利用先进的量子测量技术为大气和海洋中的微量污染物的实时精密监测,建立青岛市量子科学研究中心。

6、项目进度安排

1. 2018-2020

开展海水光传输新机理的研究,并根据海水的构成和特性,建立并完善海水吸收和散射信道模型。开展水下QKD信道特性及系统性能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提高系统性能,克服水下信道限制的途径,为水下QKD样机研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步开展基于光偏振态的Stokes矢量编码及相应的水下CVQKD协议实验研究,开展水下潜艇间的量子秘钥分配实验研究。

2. 2020-2023

实现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到市北校区(约30km)的量子秘钥分配和量子通信,使我校青岛市内三校区间的量子实验通信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并尝试努力推进逐步扩展到实现青岛市内各政府部门的保密通信。开创青岛地区的量子通信实用化的先河,使其成为我校在量子通信方面的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载体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也标志着量子通信技术青岛市开始步入实用化阶段。

32023-2025

增大经费投入,继续扩充、完善实验平台建设,在搭建的线性光学实验平台上实现基于时间域的光量子行走,预计在全光纤体系中实现时间域的量子行走50步(目前最大值为28步),在自由空间体系中实现100步的行走。研制出基于时间域的量子行走的全光纤普适量子信息处理平台。在量子行走的框架下,预计实现任意图形上的点的搜寻算法。在量子测量方面,预计实现高维量子比特投影测量、广义测量以及弱测量。

7、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量子通信在未来国家科技竞争、新兴产业培育、国防和经济建设等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物联网。量子通信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金融、电力、灾备等重点领域的试点和应用,以市场应用带动量子通信产业化发展,可以带动几千亿的产业。我们期待本校的量子技术成果能为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带来新的增长点,

社会效益

随着军民融合战略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一大批改革的试点正在渐次铺开。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典范,期待我们的量子通信和海洋量子通信以及探测的成果在促进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的同时反哺自身,催生更多的军民产业化良性发展大格局。

 


力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1. 力学学科建设目标

申报并获批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并获批省级或国家级科研平台,把学科建设成为山东省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亮点学科,强力支撑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并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把实验室建成市内岩土及地下工程领域的科研和教育的基地,建成吸引和凝聚市内外一流研究人才的创新基地和国内知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为青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窗口。

  1. 学科建设内容

青岛理工大学“工程力学”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力学为一级学科硕士点;“青岛市岩土力学与近海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于20146月获立项建设,20166月验收评估获优秀。为融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及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急需加强力学学科与实验平台的内涵建设,补足学科发展的短板。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平台的基本条件建设:按省级重点学科与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对现有实验室与设备进行整合,采购学科方向与科研急需的关键设备,如岩土试样微观扫描电镜、三维应变光学测量系统、岩石节理面三维形貌扫描仪、HKUST非饱和土升级测试系统等。

2)凝练学科方向:近年来力学学科在以下方向形成特色与优势:矿山岩石力学与工程,岩土塑性力学,海洋岩土力学与工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及动力学分析;市重点实验室结合我校力学与土木优势,主要开展了岩石力学性质与地下工程稳定,近海特殊土力学性质及应用,近海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加固技术,近海地下工程灾害与防治等方向的研究。在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将结合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山东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青岛市实现蓝色跨越以及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需求,进一步凝练具有海洋特色的学科方向,补齐一般力学与流体力学。

3)汇聚学科队伍:力学学科承担全校公共力学教学任务,每年人均教学课时数达360左右,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队伍平均年龄偏大,有4名教授即将先后退休;年轻博士与讲师少,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后继乏人,急需引进力学相关专业的各类人才10名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2~3名,其余均博士学位以上),加强学科队伍建设,集聚学科人才。

4)人才培养。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专业建设,加强涉海专业群建设,凝练研究生专业特色,开发优质课程与教材,开放科研平台和团队资源,加强学生国际交换交流学习与海外实验室研修,分布调整研究生专业结构,专业方向,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开展探究式、研究式和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与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