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芝鸿
党的十七大报告通篇蕴涵着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这就是: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时,报告在回顾总结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历程、经验以及阐述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时,有两句斩钉截铁的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句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另一句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所阐明的这样一篇全面的、发展的“改革论”,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完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有助于齐心协力完成改革攻坚的。
应当说,这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也是新时期以来党在领导改革开放问题上与时俱进的新发展。人们从中不仅激荡起对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成就感、自豪感,而且提高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无疑是最壮丽的史诗、最华彩的篇章。如果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那么,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并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现在回过头去看,近30年前,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而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形成了巨大压力。党要在如此严重的困境中重新奋起,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面对困境和压力,我们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智大勇,坚定地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过三句振聋发聩的话。第一句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第二句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第三句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表明,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以1978年我们党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拉开了,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当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两句话,把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联系当时的国内状况和国际大势,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是被当时的困境和压力逼出来的,其历史背景和根本目的至少有这么三条:一是要通过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出十年内乱给我国造成的危难和困境,在治穷致富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要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三是要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顺应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摆脱落后、赶上时代,使我们这个党成为这个新的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这三个方面的背景以及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大力度地概括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回首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党领导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目的与效果是如此统一,之所以当一些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而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却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正是依据新的伟大革命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来进行的。
那么,我们党是怎样在实践中把新的伟大革命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统一起来的呢?简单地说,就是严格区分了作为“基本制度选择”的社会主义革命同作为“好的政策选择”的新的伟大革命的界限。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完成了对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基本制度选择”之后,之所以还要进行“好的政策选择”,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要“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而所谓“好的政策选择”,最根本的就是对改革开放总方针总政策的选择,以及对与之相配套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政策的选择。显然,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这样一种“好的政策选择”,坚持和深化了“基本制度选择”,并且使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就是十七大报告精辟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这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航船能够不断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的根本原因。
永远铭记和深刻认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党中央为推进改革开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景式、大跨度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用“三个面貌”的变化和新时期“三个最”的论述,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成就;用“三个永远铭记”,浓墨重彩地讴歌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功绩;用“十个结合”,全面深刻地总结了改革开放新的宝贵经验。这样,党的十七大就把论述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落实到了既见物又见人上。
应当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回顾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时,开宗明义强调的关于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这“三个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是对我们党在新时期伟大成就实事求是、鼓舞人心的精辟概括;同样应当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新时期“三个最”的举世瞩目成就的估价,是对我们党在新时期伟大成就,在另一个层面的实事求是、鼓舞人心的精辟概括。近30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所出现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党的先进性的全面增强,在这些论述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
马克思说过,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而党和人民又是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我们要观察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从哪些方面推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不能不对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一番深入考量。
近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人的变化,首先是中国人民面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是,在这场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深刻变革中,中国人民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凡是”,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万众一心地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团结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勇敢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近30年改革开放带给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还深刻地体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阐述的新时期“三个最”上。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17607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了5.7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正是在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同时,拓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的这一切发展进步,是怎么来的呢?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做到“三个永远铭记”。应当说,这“三个永远铭记”既饱含深情,又具有历史的纵深感,生动地体现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薪火相传、接力推进的。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
紧接着这“三个永远铭记”,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有一段承上启下的重要论述。这就是:“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这段重要论述表明,先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继承和发展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所谓继承,就是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所谓发展,就是明确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时,正是把它作为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之一来强调的。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既要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来推动深化改革,又要在深化改革中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正是改革开放能顺利完成攻坚克难的重要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主题中关于“一个始终不渝”和“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论述,人们当可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毫无疑问,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这样坚定、坚强、坚韧的中央领导集体引领,就一定能够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展了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得到继承和发展。毫无疑问,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来的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一定能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扎实的奋斗中得以实现。
深刻理解我们党在近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别作出改革开放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从总结近30年改革开放整个历史进程着眼,紧扣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全方位、大力度地总结概括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选择这样一个角度来总结经验,一个重要原因是,摆脱贫困和实现现代化,这是具有普世价值和普世意义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本来就是对所谓贫穷的社会主义的一种反思和超越,就是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打破旧体制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依次实现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动因时,曾经这样说过,“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造成的结果是:“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他还举例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正是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引发了我们党的深刻反思。反思的结论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党对于“主义”的反思,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而又落脚到通过改革开放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的真正坚持上来。这就是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在逻辑。让我们循着这个内在逻辑,来看一看“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吧。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中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互利、普惠、共赢。
第九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总而言之,贯穿这“十个结合”的一个最本质的结合,就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实际上阐发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超越于表面发展成就的更为本质的成就,那就是中国制度文明的特色和发展模式的特点。这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文明的成功和发展模式的成功。这个制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在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制度和模式问题议论纷纷,既有叫好的,也有唱衰的;既有认为难以置信的,也有感到不可思议的;还有担心中国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向外输出、造成所谓“模式威胁”的。当然也有对我们自己创造的成功制度和模式不屑一顾,而总想着另外去寻找别的什么主义和模式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党自有明确的主心骨,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说到这里,有必要强调,我们党和国家历来认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只适合于中国国情。我们坚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制度文明和发展模式等方面所创造的中国特色,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同时,我们高度尊重人类发展的差异性和文明进步的多样性。我们既然一再强调走自己的路,就决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别国照搬照套我们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所以,所谓“模式威胁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
李洪峰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不平凡的5年,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时得出的重要结论。
这5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开创和开拓如此紧密地结合,实践新局面和理论新境界如此有机地联系,正是推动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原因。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的:“总起来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
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党的十六大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5年的改革和发展就是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不断奋进的改革和发展,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改革和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改革和发展。5年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到2005年底,全面取消了屠宰税、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平均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从2004年开始,国家又连续3年给予种粮农民直接补贴631亿多元。国家还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实行补助,目前全国财政困难县已由2005年的791个减少到21个,减少96%,困扰多年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强化出资人监管,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改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活力。国有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50.9%,年均增长14.7%;实现利润1.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147.3%,年均增长35.2%;上缴税金1.4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72%,年均增长19.8%。截至2006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额为29万亿元,比2003年底增长45.7%,年均增长13.4%。
——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的成果。我国投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体制加快创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
——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近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至2006年保持年均增长10.4%的增长速度。2002年至2006年粮食平均年产量46774.5万吨。2003年至200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7%,由2002年的18903.6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国家外汇储备,由2002年的2864.0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620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06亿美元,年均增长29.8%,在世界的排名由第五位升至第三位。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575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到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直接投资规模由527.4亿美元增加到694.7亿美元,增长19.5%,年均增长4.6%。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99.9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3.7亿美元。
——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已从1995年的75.84%下降到2005年的38.93%。国家高技术产业总值已超过4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占全部商品的进出口额的比重已超过30%。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9649亿元,比2002年增长1.56倍,跃居世界第三位。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36.5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29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1%,居世界第五位。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02年到2006年,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9744万千瓦,铁路营业里程由7.19万公里增加到7.71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公路里程由176.5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4.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固定电话年末用户数由2.1亿户增加到3.7亿户,移动电话2006年年末用户数达到4.6亿户。三峡工程胜利竣工,“高峡出平湖”成为现实;青藏铁路破解世界性工程难题,胜利建成通车;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进展顺利;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2002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约束性指标,2005年以来,中央国有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06年的56%。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工业新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2006年,全国废水排放强度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25.46吨,比2002年下降30.3%;COD(化学需氧量)为0.0068吨,比2002年降低40.4%;二氧化碳为0.0123吨,比2002年降低23.1%。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2006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595.6万户。私营企业498.1万家,从业人员6586.3万人,注册资金76028.5亿元,总产值31855.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04.5%、93.2%、207.1%、107.7%。
二、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5年来,我国不但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也取得重大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意见,促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立法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顺利完成修改宪法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坚持在重大决策前进行协商,推动各民主党派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制定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推进依法行政。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明显加强和改进。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5%。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07年,我国已在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40所孔子学院。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创作活跃繁荣。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5年是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并取得重大进展的5年。
——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2002年至2006年间,我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从91.2%提高到96%。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至2006年底,在校生从2890万人增加到4031万人。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2002年至2006年,高等教育学生规模从1600万人迅速增加到2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总入学率从15%提高到22%,稳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从2007年起,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民取得抗击非典斗争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截至2005年底,国家投资269亿元建成244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项目和2668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国家还拨出专款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快速推进。到2006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市、区)已扩大到1400多个,覆盖率超过50%。
——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从2002年至2006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从73740万人增加至76400万人,增加了2660万人,年均增加665万人。帮助近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大龄困难人员再就业500多万人,大批劳动力从国有企业转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4.3%的较低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6%。到2006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9亿人,比2002年增长27.3%。2003年以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今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决定和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意见,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险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提出到“十一五”期末,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02年至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3587元,比2002年增长44.9%,年均增长6.2%。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1元,增长13.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增加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52.7%,年均增长9.2%。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52元,增长14.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2万亿元。2002年到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8136亿元增加到76410亿元。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2006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7平方米。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95岁,比2002年提高2岁。
三、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
5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
加强同大国的关系。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发展。胡锦涛主席成功访美,确立了中美既是利益攸关方又是建设性合作者的新的关系定位。举行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中美战略对话,增进了战略互信。我国积极稳妥地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维护了两国经贸合作大局,在反恐、执法、能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总体保持交流和合作态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发展。同俄签订《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发表《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举行联合军演,互办“国家年”。胡锦涛主席成功访俄,同普京总统共同规划了中俄关系的发展蓝图。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明显提升,在经贸、能源、高科技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同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建立并发展各方面战略伙伴关系,发表对欧政策文件,双方在经贸、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化。努力克服日本领导人制造的政治困难,对日本领导人顽固参拜靖国神社开展了有力斗争,保持和加强中日经贸合作及文化、青年交流。
积极发展与周边各国关系,维护总体有利的周边环境。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积极斡旋朝核问题,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引导东亚合作方向,支持南亚区域合作,陆地边界谈判和划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南海共同开发迈出了新步伐。在东南亚,与泰国签署、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积极商谈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在南亚,保持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势头,两国经贸合作快速增长,多边领域互动增加。我国作为观察员前往出席南盟峰会,同南盟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在中亚,我国积极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与所有中亚国家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拓展和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积极开展高层互访与互利合作,创造性地推进同非洲、拉美、中东等各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胡锦涛主席今年成功对非洲八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全面启动了论坛峰会成果的落实,巩固了中非友好的社会基础,加强了我国在处理非洲热点问题上的主动地位,有力推进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在热点和多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参加联合国等各种多边组织活动。在伊拉克、阿富汗、苏丹达尔富尔、朝核、伊核等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反恐、军控、维和、发展、环境、人权、司法等领域的多边合作。
四、党的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5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始终坚持高举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是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工作中一个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一个最鲜明的特点。从2003年开始,中央把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转到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上来。中央先后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江泽民文选》作出安排部署。党的十六大一结束,中央就举办了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研讨班;连续举办了10期、共1500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参加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效。
从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共有350万个基层党组织、近7000万名党员参加,是我们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一大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得到整顿和加强。党组织的覆盖面持续扩大,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逐步改进,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显示了强大战斗力。
积极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2006年至2007年,省、市、县、乡四级党委进行了集中换届。经过换届和调整,省、市、县、乡党委领导班子职数比上届减少,基本实现了中央关于精减领导班子职数的目标要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了省部级后备干部集中考察和补充调整工作,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省部级后备干部队伍。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大规模培训干部成效显著。对全国54万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培训。连续举办50期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基本达到了一年内累计3个月以上脱产培训的要求。认真实施《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十五”规划》,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脱产培训的党政干部1900万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100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3300万人次。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整体推进中不断深化。2004年4月,集中出台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5个法规文件。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进一步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从2003年到2006年底,全国共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1.5万余人;各级党政机关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共18.6万余人。2005年4月,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干部考核机制在创新中不断完善。2005年到2006年,集中出台了干部任期制、交流、回避、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5个法规文件,积极推进组织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干部交流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从2003年到2006年底,全国共交流各级领导干部139.4万人。
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开发与培养工程。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分别制定下发了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作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战略决策,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查处了陈良宇等一批腐败分子,增强了人民群众信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胡锦涛同志指出的这8个方面的问题,都是我们前进道路上和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针对性很强。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政治上的清醒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我们党就一定能战胜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