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院教职员工团结一致,以学生为本,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开拓渠道,圆满完成了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心系学生,群策群力促就业。
2009年,对于理学院来讲,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作为理科专业,本来就业形势就不乐观,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公司缩减招聘计划甚至取消招聘计划,一些中小企业纷纷裁员。在这种形势下,理学院全体教职工在学院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全员参与,积极应对。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就业工作体系。
1、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将各系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吸收进来,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加强与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的交流和互动,拓宽就业渠道,畅通就业信息。
2、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理清思路抓落实。由胡京爽副院长具体负责促进学生就业的各项工作;成立了学院就业培训部,由李志敏主任、孙志坚和李宏升副主任直接组织开展学生就业培训工作;对专业教研室的师资进行了整合,加强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实施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系有指标,专业有任务,人人有担子,并列为对专业教研室的年终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积极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本学年先后召开了4次导师工作会议,就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流程及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使用等问题对导师进行了培训。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以下改革:
1、根据考研和就业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把必修课全部安排到前三个学年来完成,大四上学期按照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安排选修课程:对考研的学生,根据他们相对集中的专业课程开出提高班;选择就业的学生,按就业意向安排相应的选修课。
2、实施人才培养四部曲:大一阶段:认识并实践“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大二阶段:规划“我的大学生活”,并初步认识考研是怎么回事和未来就业的行业及要求;大三阶段:如何准备、复习考研和想就业的行业的发展状况及相应的实践训练;大四阶段:考研的辅导与鼓励;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实践等。
(三)开拓就业市场多措并举。
在促进学生就业的工作中,就业市场的开拓尤为重要。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专业教研室老师,群策群力多措并举。
1、加强与社会培训机构的联系,例如无锡软件园ATA公司、济南浪潮集团IT人才实训基地等,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这些培训机构所掌握的就业信息,引导学生就业。
2、加强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实践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例如皇明集团签校企实习基地、青岛灵箫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校企实习基地。
3、组织部分专业教师外出考察专业办学与市场就业状况,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寻求更好的专业发展道路。
(四)充分发挥就业培训体系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了集就业教育、应聘指导、职业规划、考研辅导、创业知识讲座一体的就业培训体系。例如:先后完成了欧亚传媒、汇源果汁、上锋科技、龙泵集团、青岛三业科技公司、泰康人寿、平安保险、无锡软通动力、皇明集团等单位的招聘活动的报名、组织面试等工作。成功承办了青岛市2009年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专场双选会,有来自山东三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劳特啤酒有限公司、青岛恩马广告有限公司等34家青岛市女企业家协会的会员单位提供了设计、广告、外贸、科技、保险等领域的就业岗位近300个,我校600余名女大学生参加了招聘会。
(五)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1、建立“辅导员——宿舍就业信息员”信息传递制度,保证信息快速准确传递。在每个学生宿舍中都设立1名就业信息员,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及时将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等传递给每个学生,并将有关信息、政策等挂到网络上,以供学生进一步查阅。
2、准确掌握学生的联络方式,依托学校的就业短信平台,将重要的信息直接发给每个学生。
3、不定期组织部分信息员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动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考研或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2009年理学院有3个专业共计206名毕业生,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63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73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70人。
有41名学生分别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其中310分以上的28名,最高395分,考研率平均为19.9%,数学专业达到24.3%。考生专业分布情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0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4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7人。
一次就业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76.19%,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95.89%,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90%,平均一次就业率为87.36%,平均实际就业率为73.05%,三个专业的实际就业率均超过目标签约率。
三、开展就业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新教育理念。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市场严峻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更新教育理念,厘清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充分认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二)优化知识结构,改革培养模式。
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用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应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在培养计划中,并进行探索和实施,是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养成良好学风。
推进和创新学风建设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影响学习风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利用各种训练的机会,培养实践能力,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做好回归社会并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准备。
(四)加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找机遇。
先后与美国ATA无锡培训机构、济南浪潮集团、皇明集团、长城证券、万通证券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从而帮助学生造就和寻找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五)学院高度重视,全员参与促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学院把就业工作视为检验教学效果、专业生存攸关的大事,教师把学生就业当作教书育人职业合格的标准。学院的就业工作得到了教职工的广泛参与和高度重视,圆满完成了2009年的就业工作任务,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开启了继续奋斗的方向。
理学院
2009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