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时:探寻黄河小镇新发展,共筑乡村振兴新时代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上好课堂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实践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青春凝聚,乡村振兴”团队在刘心芝、凌妍两位老师指导下、在队长物理211班宋豪跃的带领下,于7月8日-7月14日前往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通过探访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致富的“秘密”、记录百年老字号美食制作过程、参观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等方式,深入、全面了解当地村镇经济发展,调研发现实际问题,多方筹措资源提出解决方案,助力乡村经济新发展、讲好乡村振兴好故事。

小对虾,大产业:探访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致富“秘密”

7月8日,实践团队一行6人到达乔庄镇政府,团队受到了镇政府党委副书记郝海云、镇团委书记范敏以及水产办主任王金强的热情接待。镇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为队员们介绍了乔庄水产养殖、旅游业发展等基本概况,并帮助联系镇上水产及旅游业相关单位,为后期实践调研顺利进行提供了大力支持。7月9日到11日,实践小队先后深入东三新村等4个村庄、10余个虾池开展实地调研。

虾池旁,虾农宋先生热心地为队员们讲解和示范如何饲喂对虾及饲喂后的观察方法,队员们了解到养殖对虾需要细腻的心思和吃苦耐劳的决心。拖网、框虾、冰镇、晾虾,实践小队在养殖户较多的王平村村支部宋书记的邀请下参与了“拉虾”全过程,宋书记介绍说目前镇上虾池约有1.2万个,养虾户5000余户,年产量2万余吨,养虾产业值超过11个亿,也因此跻身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捕捞下电网期间,虾农盖先生说道:“穷则思变,咱们这里盐碱地多,种植业不景气,养殖对虾之后,年收入增加了3-4万元。”在东三新村,既是村支部书记又是养殖户的时先生介绍,一个水池每亩地投放3-4万尾虾苗,产量高,销路也较好。当天下午,实践团队还走访了镇上的水质检测站、参观了虾池上的电路排布和各类设备,并和技术员张福州做了深入交流。



引黄闸,打渔张:走近国家级森林公园共享旅游经济繁荣

7月14日,队员们参观了打渔张森林公园。该公园经营面积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2%,绿地5万多平方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公园内有各类植物40多科100多种,鸟类资源17科40余种。园内鸟语花香、林海茫茫、水声涛涛,景色宜人,已初步形成一处以森林旅游为主,集观光、垂钓、科普、自摘果品、捕猎、购物等游、娱、吃、住、行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整个园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极具北国水乡特色。


小面点,美名扬:品味记录传承百年的乡村特色美食

7月13日,实践小队前往当地有名的苏州饭店,参观了水煎包的制作流程、品尝了被称为美食一绝的乔庄水煎包。水煎包第四代传人—徐云国老人接受了团队采访。据徐云国描述,1986年他开始接手饭店,曾爷爷在辛亥革命前就经营水煎包和卤肉的生意。乔庄水煎包个圆、面细、馅香,离不开村民的精细选料和熟练的制作手法,队员们尝完后都赞不绝口。


小妙招,金点子:智力支持争做乔庄发展助攻手

惊叹于乡村振兴政策给村民们带来生活变化的同时,团队成员通过调研、访谈发现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虾农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技术缺乏,加上非工厂化的模式导致对虾生产效率低下;第二,夏天虾池增氧机过度使用导致电机损坏存在缺氧翻塘隐患;第三,外地经销商统一收虾,当地虾农无一手渠道销售,赚取利润低;第四,水煎包等乡村特产多以传统形式销售,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低;第五,打渔张森林公园等特色景点宣传力度不足,旅游项目单一。针对发现的问题,实践团队邀请青岛当地水产养殖公司专业人员进行公益的线上研讨答疑、实打实提供专业智力帮扶,助力当地对虾养殖实现技术更新。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物理学专业知识,普及增氧机工作、维护原理,讲解夏日使用注意事项;通过网上调研,探索互联网+农旅的宣传推广方法。


青年学生感悟深刻,乡村天地大有可为

物理211宋豪跃:“亲身参与捕捞对虾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看到农村经济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诸如缺乏养殖技术、销路单一等问题;观察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我们团队也在思索解决办法,比如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提高收益等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练就过硬本领,利用自己的所学去为家乡发展挥洒汗水,多出新鲜点子,真正成为新时代乡村筑梦人和生力军。”

物理211郑建航:“ 通过这次实践我体验传统的乡村生活,参与农事活动,实地感受乔庄镇乡村振兴背景下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秀美的乡村风光。二十年不断探寻,乔庄镇将盐碱地变为聚宝盆,各村生活实现质的飞跃,在打渔张森林公园、在引黄闸处我感受到黄河的壮阔与自然的魅力,包括品尝优质大虾、苏州饭店水煎包……每一个体验都让我铭记在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摒弃“走出农村”的想法,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新农人”,把自己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把家乡建成别人眼中向往的“诗和远方”,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将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热爱的乡土上发光发热。”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走出象牙塔的有效途径,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学生们的社会实践也有了新视角和新动力。历经一周,“青春凝聚,乡村振兴”团队完成了在滨州市乔庄镇的调研走访,实地体验乡村风貌,真切感受乡村变化,着力挖掘、助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学生有成长,乡村有变化的双赢目标。 (撰稿:刘心芝、凌妍、赵鑫雅;审核:刘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