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寒假,理学院积极响应学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贯彻校团委“知行合一·实践育人”工作理念,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实施基层团支部激励动员模式,引导和帮助广大理学院学子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精心组织,有效动员
立足精心组织,学院点面结合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一方面整合以往社会实践团队资源召开线上动员会,详细介绍寒假社会实践的开展内容、时间节点和成功经验等,积极倡导同学们踊跃参与。另一方面实施基层团支部激励动员模式,以团支部为发力点组织化动员学生,将社会实践参与情况纳入团支部考评中。

与此同时,学院为线下实践队伍统一制作对旗、配备防疫等各类物资,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在有效组织下,学院累计组建51支团队和92支个人队伍,共计4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足迹遍布山东、安徽、贵州等多个省市。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收获了丰富多彩的实践经历,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获得了成长。
多样形式 朵朵开花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院精心做好主题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一起云支教、参与社区建设等等,每一项主题实践活动都有辅导员、专业教师的双重指导,不仅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充分把握家乡特色文化、特色产业、民风民俗,以实际行动贡献社会,服务地方发展需求,更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化项目内涵建设,有效促进“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围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学院“源于心,下乡情”实践团队前往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走进了“红色高家渡”重温吕艺镇的先辈革命历程,探索吕剧艺术魅力,为新时代艺镇的文化振兴产业献言建策。



“探寻北国年,汇聚文化大团圆”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在四省六市探索“北方特色年味”,宁夏中卫市的社火活动、陕西烟火巷子的锣鼓秦腔、聊城高唐县书画小镇的戏曲庙会无一不彰显出中国北方的浓厚年味和各地传统文化变迁与融合。实践队员不仅收获了一场场传统年俗的视觉盛宴,而且对家乡的历史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此外,学院用好“青鸟计划”实习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学院“小青鸟”们走上实习实践工作岗位,以实践换取真知,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物理223班的范俣晴通过青鸟计划如愿在家乡政府参与宣传工作的实习,她这样写下她的收获:“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满腔热血和勤政为民的工作态度,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不怕吃苦,认真负责的优秀品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榜样激励,归来成长
构建社会实践激励反馈机制,通过“实践归来话成长”主题分享会、评选和表彰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个人等方法,利用榜样效应,激励更加同学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让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和学生成长成才有效课堂。下一步,学院将建立考评机制,将社会实践参与情况纳入团支部考评中,形成规范化、长效化、可持续的社会实践动员机制。

实践出真知,广袤大地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好教材。一直以来,理学院团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工作,抓好宣传动员,抓实项目指导,抓严宣传表彰,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规范化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打磨精品项目,加强专业指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让学生真正有获得、有成长,以实际行动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践行青春报国志。(撰稿:刘奕 沈怡 康宁 审稿:纪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