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量子物理实验室 >> 正文

青岛理工大学量子物理实验室建设工作规划


青岛理工大学量子物理实验室建设工作规划

青岛理工大学在量子物理方面有着多年的工作积累,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15人。近年来实验室团队成员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总经费300余万元。实验室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在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A,B,D)和美国光学学会期刊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等国际权威物理杂志上发表SCI科研论文70余篇,SCI他引500余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山东省量子技术创新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为纲领,按照学校和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具体要求,在现有基础上,量子物理实验室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引进量子科技高水平人才,完善科研团队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维护实验平台正常运转,以此平台为依托,提高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申报各类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奖,积极申报青岛市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同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申报量子技术相关硕士点打下基础。

围绕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需求,实验室将开展面向量子通信、量子态调控、量子器件关键技术、光谱学与精密测量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等的研究,建设量子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信息技术产品,服务国家信息产业和山东省、青岛市经济发展。据此,4个研究方向的主要工作规划和预期目标为:

一、量子通信研究方向规划

(一)前期理论研究基础

具体包含以下理论、技术的研究基础:

1、量子直接安全通信

设计了抗噪声的量子稳定子码直接通信、受控多方QSDC秘密共享以及量子网络广播差错通信协议。研究了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的强健安全通信协议以及抵抗特洛伊木马专项攻击的安全直接通信方案。

2、量子网络与量子聚类算法实现

量子聚类算法比算法MMA更快地聚合到稳定的平衡解决方案,且量子聚类算法展示出比MMA更好的性能。将多Agent量子智能方法网络负载均衡中进行实验模拟仿真,在负载均衡中采用量子智能方法与非量子方法对平均吞吐量、平均响应时间、可扩展性、容错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3、量子纠缠网络的构建

提出了耦合量子点相位门和空间分离量子点的纠缠方案以及利用受激拉曼绝热通道制备原子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之间的三维纠缠态方案 ,被物理学最权威的综述期刊Rev. Mod. Phys.正面引用3次。提出了利用光机械系统实现弱测量放大的方案和利用非相干场产生自发相干和泵浦的方法在拉曼达型原子气介质中实现弱光的信息存贮和恢复的方法。

4、自由空间及水下量子通信关键技术

为研究偏振光子在自由空间的传播特性,将大气视作分层介质,提出了“虚粒子”的概念,建立了偏振光子的多层大气Mie散射模型,可以清晰地揭示各种大气传输过程中光子偏振态的变化及其规律;利用矢量Monte Carlo算法初步研究了海水对光子的散射和吸收,估算了水下量子密钥分配的误码率和成码率,并在实验室中完成了2.4米的QKD水槽实验,验证了水下QKD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已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网站(MIT technology review)关注并报道。

(二)工作规划和预期目标

1、近期工作内容和目标(2018年-2020年)

主要包括前期理论方案研究和实验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在实验平台上开展理论方案验证和初步实验研究:

(1)利用光纤通信实验、光学实验平台及大数据下的异构通信网络等,可用于量子通信的协议的验证以及二次量子通信的开发能力,进行量子保密通信试验。完善量子光学和量子通信实验平台及购买量子直接通信所需器件,与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济南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科研团队紧密合作,租用光纤局域网(校内局域网),实现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到长江路校区(约3km)的量子保密通信试验,进一步努力实现青岛西海岸新区内政府部分部门之间的保密通信,为国家级新区的信息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急需的工作:

第一,“十三五”期间再继续追加科研经费507.6万元,购买相应科研设备;

第二,增加实验室面积200平方米(按照专家的建议增加超净实验室用纠缠通信及多方通信的研究);

第三,凭借校内硕士点动态调整,增建物理一级硕士点(按照专家的建议急需增建,更快更好的建设方向,符合省里和青岛新旧动能转换的急需);

第四,强化实验室支撑科学研究的能力,积极申报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力争将实验室建设成青岛市内领先、省内有影响的科研实验平台

(2)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可以从遥控发展到自主控制,作为无人机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通信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使其不断完善和提高。通信系统是无人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无人机对外联系的神经网络,维系着空中的无人机与地/海面控制站及其他无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满足无人机平台监控、传感器监控、传感器数据、任务执行、起降控制等信息传输要求。提供有效可靠的 通信是无人机安全运转的前提,无人机通信系统在未来信息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近期内尝试开展无人机之间的量子密钥传输研究,规划在两架无人机间或者无人机中继的地面网络之间组建量子密钥分发链路,开展量子通信基础实验研究,然后推广到无人机群组中继和地面网络的通信,如果前期研究工作切实有效,将进一步实现无人机之间的纠缠。

(3)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为在噪声条件下量子纠错码与量子安全直接通信融合的思想,构造抗噪声的量子稳定子码直接通信协议。利用量子信息论和密码理论,计算通信双方之间的平均互信息量和信息泄露量。构造有桥节点的受控多方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模型,提出抗噪声的受控多方量子直接通信秘密共享协议。同时开展量子直接通信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为发展量子通信提供有价值的基础理论和通信方案,做好量子通信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将量子聚类应用到复杂的群体智能问题处理中。实现量子随机行走从高维到低维的简化,提出基于量子随机行走的智能处理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2、中期工作内容和目标(2021年-2025年)

(1)开展海水光传输新机理的研究,并根据海水的构成和特性,建立并完善海水吸收和散射信道模型。开展水下QKD信道特性及系统性能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提高系统性能,克服水下信道限制的途径,为水下QKD样机研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步开展基于光偏振态的Stokes矢量编码及相应的水下CVQKD协议实验研究,开展水下潜艇间的量子秘钥分配实验研究。

(2)实现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到市北校区(约30km)的量子秘钥分配和量子通信,使我校青岛市内三校区间的量子实验通信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并尝试努力推进逐步扩展到实现青岛市内各政府部门的保密通信。开创青岛地区的“量子通信”实用化的先河,使其成为我校在量子通信方面的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载体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也标志着量子通信技术青岛市开始步入实用化阶段。

3、远期工作内容和目标

(1)增大经费投入,继续扩充、完善实验平台建设,在搭建的线性光学实验平台上实现基于时间域的光量子行走,预计在全光纤体系中实现时间域的量子行走50步(目前最大值为28步),在自由空间体系中实现100步的行走。研制出基于时间域的量子行走的全光纤普适量子信息处理平台。在量子行走的框架下,预计实现任意图形上的点的搜寻算法。在量子测量方面,预计实现高维量子比特投影测量、广义测量以及弱测量。

(2)结合推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实施,待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接入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后,以“济南·量子谷”为中心,积极推动济南-潍坊-青岛的省内量子通信骨干网的建设,并适时考虑向日照、烟台、威海等周边地市延伸,实现嘉陵江路校区-日照-临沂校区的光纤量子通信,将各市城域网通过济南-青岛的省内骨干网与“京沪干线”相互联通。加快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在机关、军队、金融、新闻媒体、电力等信息安全重点保障领域示范推广应用。强化部省合作,对接相关行业协会,拓展推广渠道。

二、量子态调控研究方向规划

(一)前期理论研究基础

量子态调控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存储与成像、光子超纠缠态制备等。具体包含以下理论、技术的研究基础:

1、量子存储与成像

基于交叉Kerr效应在冷原子系统中提出了多个二维图像的优化存储方案;提出了分别以相干光和纠缠光为光源的原子全息成像模型;提出了基于拉曼过程的纠缠光存储并实现了光子纠缠由极化自由度转变为频率自由度的物理模型;提出了一种确定性产生量子纠缠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以纠缠光为光源的原子成像方案;提出了一种含有热运动原子介质的电磁感应透明方案等。

2、光子纠缠态、超纠缠态制备和分析

基于双光子干涉和量子非破坏性测量实现了多光子路径和偏振GHZ态确定性制备方案,实现光路更简单,实验可行性更高。提出了基于金刚石氮空穴(NV)色芯耦合微腔系统的光子极化-空间超纠缠Bell态分析和产生方案和光子三自由度超纠缠 Bell 态分析方案。该方案利用crossKerr非线性作用构造非破坏性测量探测器,完成了两光子两个横模自由度和一个极化自由度共64个超纠缠态的完全的非破坏性的区分。基于介子的代数对称性,以及Yangian代数的跃迁特性,研究了混合介子的衰变以及纠缠的变化问题。

(二)工作规划和预期目标

1、近期工作内容和目标(2018年-2020年)

主要包括前期理论方案研究和实验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在实验平台上开展理论方案验证和初步实验研究:

(1)静态纠缠光的动态操控研究。纠缠光波形、相位等信息的调控。研究原子相干和干涉效应对静态纠缠光进行有效调控的物理机制,获得影响纠缠光波形、相位等信息的各种物理参量的定量关系。多通道静态纠缠光的动态操控。建立不同通道间没有明显干扰的实现多对静态纠缠光的物理模型,通过调节控制光场的时序实现对不同通道存储的纠缠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传播控制,为实现全光控制的光信息的同步多任务的操作奠定基础。

(2)静态纠缠光的优化存储方案研究。分析SREL过程中导致纠缠光耗散的物理缘由,寻找可抑制或消除纠缠光耗散的物理机制,为提高纠缠光的存储效率和保真度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原子-光学腔系统的强耦合、多通道干涉效应、激光补偿或量子反馈等技术,提出纠缠光优化存储与提取方案,实现纠缠光的长寿命存储和高保真度提取。解决控制释放纠缠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伴随产生的脉冲展宽、时空劈裂等问题。

(3)在周期调控的原子介质中基于静态光脉冲原理的SREL的理论分析。分析纠缠光与原子介质耦合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寻找纠缠光在介质中减速、静止以及受控释放与系统参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讨论原子团物理参量与纠缠光存储效率和保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适合不同纠缠光存储与提取的最佳参数设置。

2、中期工作内容和目标(2021年-2025年)

开展周期调制的热原子系综对信号光的相干调控的实验研究。实现原子光栅的全息成像,并将一维问题扩展到两维原子光栅的全息成像。探索提高原子成像清晰度的实验方案。

开展热原子系综中弱光信号的相位信息和空间图像信息的可逆存储的实验研究,寻找抑制静止光信号能量损耗和空间扩散的实验原理和技术手段。通过对原子进行动态调控, 探索弱光信号的长时间可逆存储的可行性。

基于热原子系综中弱光信号的可逆存储实验平台,适时时行纠缠光的可逆存储实验研究。实现多对纠缠光没有明显干扰的可逆存储。探索基于纠缠光存储过程的纠缠纯化的可行性方案。

3、远期工作内容和目标

基于线性光学元件的量子信息处理方案:系数已知的三自由度超纠缠Bell态浓缩方案的实验实现(利用线性光学元件对已知的系数较大的项进行劈裂,根据探测器的响应状况来判断超纠缠浓缩方案是否成功);系数已知的普适态的浓缩方案的实验实现(基于系数劈裂法,利用线性光学元件在实验上实现普适态的浓缩)。

基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高容量量子通信研究:利用弱交叉克尔非线性实现其他类型的多光子纠缠态,如W态、NOON态的有效制备;利用非线性晶体的自发参量下转换在实验上实现单光子源及偏振纠缠光子对,在此基础上,借助交叉克尔非线性实现多光子GHZ态的制备;利用人工原子耦合微腔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研究基于光子超纠缠态的高容量量子通信方案,并提高其安全性,应用于多重任务需求,并预期在实验室中实现(或验证)。

三、量子器件关键技术研究方向规划

(一)前期研究基础

量子器件关键技术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器件、低维新材料量子输运性质研究等。具体包含以下理论、技术的研究基础:

1、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器件

将电纳米机械振子和光力学微腔耦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光电机械混合系统,利用外部的输入的电压信号实现了一种电控制的量子干涉(已获批专利:ZL201410836038.2);基于腔诱导透明,提出一种电控的量子存储;基于前期的电控制量子干涉,获得了一种电与光的吸收之间的近似关系,提出了一种任意波形的电光调制器(已获批专利:ZL201510477100.8),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光电互联技术。

2、低维新材料量子输运性质研究

对拓扑非平庸的螺旋态超导异质结构的输运性质进行了对称性分析,揭示了该类结构中当磁矩方向改变时输运量不变的物理本质;提出了螺旋超导态特有的自旋旋转-规范变换联合操作对称性;对异质结构电导谱和流相关系等输运量的讨论为该类结构在量子线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构造了新型的磁性拓扑约瑟夫森结构;提出了通过控制界面磁矩方向的方法来调控基态相变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图和基态选择规则;研究了单态超导和拓扑非平庸三重态超导组成的约瑟夫森结中的流相关系,提出了一种控制自旋流的方法。

(二)工作规划和预期目标

1、近期工作内容和目标(2018年-2020年)

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将超高品质的电纳米机械振子和光学微腔结合形成光电机械系统,这种系统具有超高的灵敏性和可控性。如在光机械系统中构造一种超高精度的质量测量方案:“光秤”,可以测量单个原子和质子等微观粒子的质量,并有望用于癌变DNA分子质量的测量。将光机械系统与电混合可生成一种光电机械混合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会产生电控制的量子干涉,其可以用于电控制的量子存储和光开关、任意波形电光调制和电光互联技术。将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光与电相互调控方案以及利用超高品质的纳米机械振子来实现超高精度的测量;实验上进一步研究实现强调制能力的任意波形电光调制器、光对电的精密测量等,此系统也可以推广到平面波导腔中。

2、中期工作内容和目标(2021年-2025年)

开展低维新材料的输运性质的研究,这类材料包括单层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石墨烯和三维材料的表面等,具体研究计划如下:

(1)Ising超导异质结构中的电荷与自旋输运。单层TMD中的电子能带具有谷(Valley)结构,Ising自旋轨道耦合的存在使每个谷是自旋极化的但同时又保持了整个系统的时间反演对称性。单层TMD在低温时能够实现多种不同的超导相。基于这种特殊的电子结构和新颖的超导性,Ising超导异质结构将具有非同一般的电荷与自旋输运性质,能够引领下一代新型量子器件设计。

(2)Ising超导的拓扑性质与Majorana费米子。利用近邻效应可以在单层TMD结构中诱发出新型拓扑超导态,Majorana费米子的存在是拓扑超导性的表现,输运性质的研究能够将Majorana费米子通过电导等可观测量反映出来并通过电的方式加以调控,这可用于拓扑量子计算领域。

(3)石墨烯中的自旋超导性。石墨烯是Dirac费米子材料,引入铁磁能够在其中形成自旋超导。不同于电超导性,自旋超导中的库珀对总电荷为零但自旋不为零。所以自旋超导中承载的是超自旋流而不是超电流。对这种超自旋流的获取和控制在自旋电子学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3、远期工作内容和目标

(1)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大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重点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有效的科学研究机制,为知名科研机构在山东省建立合作研发中心打下基础。

(2)在知名科研机构的帮助下,引入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高端人才,大力发挥量子材料研究在量子信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作用。

(3)在实验成熟的条件下,与量子信息和通信相结合,逐步实现量子材料和量子技术的产业化,打造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孵化为一体的量子产业山东示范高地。

四、光谱学与精密测量研究方向规划

(一)前期研究基础

光谱学与精密测量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光学回音壁微腔研究、强关联系统中非平衡超快过程研究等。具体包含以下理论、技术的研究基础:

1、光学回音壁微腔研究

在实验上观察到了倏逝波激励的单模WGM,全面量化地探究调控单模WGM的条件以及阐明单模WGM产生的物理机制;首次在高浓度π共轭聚合物(PCPs)纯溶液中观测到单模高亮度随机激光,利用π共轭聚合物的高浓度纯溶液中聚集体的弱散射,第一次在实验上验证了在扩展模式中可以产生单模随机激光的理论预测;研究了不同形貌的MEH-PPV薄膜及溶液中的放大自发辐射(ASE);利用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SESAM)和碳纳米管(CNT)首次实现了1.2 µm波段的锁模光纤激光器和调Q光纤激光器。

2、强关联系统中非平衡超快过程研究

依据对泵浦实验步骤的模拟,提出一种计算含时光电导的数值方法,并在一维半满扩展Hubbard模型上做了详细的计算并把这套数值模拟方法运用到光激发态的讨论中;分析了隙间态对非平衡光学性质的影响,为实验工作者如何寻找光激发的隙间态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二)工作规划和预期目标

1、近期工作内容和目标(2018年-2020年)

短期内针对一些简单的低维强关联材料的非平衡超快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目前,我们所具备的理论方法已臻于成熟,结合以大规模的数值模拟计算和适当的理论分析,可以模拟低维电子系统在非平衡态下各种时间分辨谱的方法(比如含时光电导谱和时间可分辨的 ARPES 谱)。在量子物理实验室成立之后,对近期相关的热门材料进行超快过程的探测,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并对材料的性质进行预测,从而为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比如以下内容:开展一维有机Mott材料中光致绝缘体-金属转变和隙间态的实验探究和数值模拟。利用一维扩展哈伯德模型,弄清泵浦激光脉冲和淬火两种非平衡手段引起的绝缘体-金属转变行为在物理机理上的异同,理解材料 ETF2 TCNQ当中光激发隙间态的成因。

2、中期工作内容和目标(2021年-2025年)

实验室可以进行一些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快泵浦激光探测实验。比如在铜氧化物材料中,利用外场与特定声子模的耦合实现从条纹相到瞬时超导态的转变,以及光激发引起的超导态被加强等现象。这些光致诱导现象通常不能通过绝热或是热平衡过程实现,其在技术上特别是在光控器件以及其他功能器件上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非平衡手段对于人们理解以及应用这些强关联材料的作用可见一斑。首先要能够制备稳定的可精确调控的超短激光脉冲光源,其次要完善相关采集和探测手段,使光学实验技术对材料探测的分辨率达到飞秒(10E-15 s)甚至10E-18s的量级。目前已对梯形格点中半满以及掺杂情况下的Hubbard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如果能辅以实验探测技术,可以对材料Sr14-xCaxCu24O41中出现的反常动力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为材料的应用做出贡献。

3、远期工作内容和目标

在微腔中掺杂单个发光粒子,如量子点,金刚石NV色心等,实现腔模与粒子的强耦合相互作用;由于腔中的光场能流密度极大,可以产生诸如Raman激光,参量振荡等各种非线性效应;外界环境对微腔介质折射率的微小影响会带来微腔模式的改变,基于这一原理可以设计出微腔的各种类型传感器;微腔模式频谱线宽取决于腔的品质因数,可以作为窄线宽滤波器和上行下载器等光通讯用的各种无源器件;对微腔几何构型作微小的形变,可以制作出具有方向性发射的变形微腔。

五、科研条件、实验室建设规划

近期内加快量子物理实验室一期工程建设,在现有“量子光学与量子通信工程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平台和“线性光学”实验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整合青岛理工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心等学校部门的内部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再继续追加科研经费497.6万元,增加实验室面积200平方米,强化实验室支撑科学研究的能力,积极申报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力争将实验室建设成青岛市内领先、省内有影响的量子技术科研实验平台,为实验室相关项目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开发平台和测量测试环境,提升实验室对省内外研究者开放服务的能力。

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如量子直接安全通信、水下量子通信关键技术、量子存储与成像、光子超纠缠态制备、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器件等,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远期规划在低维新材料输运性质、光学回音壁微腔研究、强关联系统中非平衡超快过程、核物理、相对论与量子信息处理交叉研究等方面,建立可测试的实验模型,为今后本科生培养、一级硕士点申报、与国内外相关团队进行合作交流和共建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申报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为不断提升我省量子信息技术研究的科技实力做出贡献。

六、人才队伍规划

在人才队伍方面,量子物理实验室将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现有团队结构,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力争使研究人员队伍稳定在35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到达90%以上;在保证每年1-2名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的前提下,争取引进1-3名海外和国内学者到实验室工作,吸引海内外博士、博士后1-2名到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依据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的标准,力争培养出青年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及科研组织管理人才3-5名。

在人才培养方面,争取将量子物理实验室建成青岛市和省量子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实验室教授、学者的“帮、学、教、带”,每年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300名左右,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5%,社会满意度继续提升。

七、实验室预期成果规划

近期内获批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资助项目,1-2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或青年基金等。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10-20篇。

中长期内,每年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10篇,每年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或1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申请国家专利多项,获得一批高水平,有自主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预计3-5年内,整合现有成果,申报青岛市自然科学奖、市技术发明奖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10年内申报山东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或科学技术进步奖。

八、开放合作与联合共建规划

在实验室对外开放方面,年均接纳国内外4名左右的研究者进行不同形式、开展不同领域的交流研究,合作或单独举办学术会议1-2次。在实验室对外合作方面,依托各院校的优势,与中科大潘建伟院士、郭光灿院士,中科院高克林研究员,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的衣学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杨国建教授,北京计算中心杨文教授等国内外相关实验室和理论研究小组进行密切合作,一方面引进相关设备补充和升级现有科研实验平台,另一方面建设一套“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根据国家、山东省及企业的需求,开展相关量子技术的研究。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积极争取大量地方和企业的横向课题,实现量子物理实验室年科研经费200万元,提升实验室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九、运营管理规划

在运营管理方面,借鉴学校、青岛市、省内外已有经验,制定和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流动人员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实验室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实验室人员考核办法、实验室学术交流管理办法等。

实验室设立独立的学术指导机构——学术委员会,聘请国内外本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聘任2-3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或学术顾问,为实验室的最高学术决策机构,完成实验室的目标、任务、研究方向及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开放研究课题等的审定工作,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召开两次以上的学术会议。

实验室实行课题制管理,研究队伍中的固定人员以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为主,由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通过协议的方式进入实验室,明确其聘用方式和期限、主要工作内容、待遇和工作条件、科研成果的归属以及其他权利和义务。

上一条:实验室人员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