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光,骄阳似火。理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以致知奉献为理念,8名教授领衔指导,142名党团员共同参与,牵头组建智创星河科普团,通过构建“高校党委-中小学党组织-社会资源”联动机制,以基础科学科普为活动主题出征多个省市,用“星空下的思政课”“田野中的教书匠”“社区里的小课堂”等载体,在城市乡村基层一线大舞台践行科普筑梦的初心,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科普实践的协同效能。

小实验蕴含大意义,用趣味科普点亮科学家精神传承之路。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泊里小学,一个神奇的“小鸟入笼”光学实验让100余名小学生超越时空,感受中国古代利用视觉暂留原理的典型发明“走马灯”的魅力。而在枣庄市市中区总工会的礼堂,200余名小学生通过矿泉水瓶改造的“空气动力小车”制作实验解码科学启蒙,“原来减少摩擦力能让物体飞起来!”当孩子们举着“不完美”的实验成果欢呼时,牛顿定律早已不再是课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成为了他们手中跃动的科学火花。
微课程蕴含新科技,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科普提质增效。一年来,研究生党支部已经为智创星河科普团开发了3大课程体系、12个精品互动实验科普微课程。这一门门看似简单的微课程背后却是研究生党支部的师生党员们用无数个“头脑风暴”和“精心打磨”的日夜反复斟酌才最终立项打磨成型,因为这些互动实验科普微课程正是破解传统小学生科普兴趣定位难,激发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兴趣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研究生党支部还依托支部书记刘奕指导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AI识别的小学生基础科学科普实践及效果评价研究——以青岛理工大学智创星河科普项目为例”,自主攻关基于AI人脸识别技术的科普效果评价智能系统,采用Transformer和CNN融合的方法建立智能人脸识别系统,破解传统科普评价弱痛点。目前,团队已走访6个省,12个市县,40多个小学,服务小学生超6000人次,在实践中调研小学生科学启蒙特点,为项目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积累了充足数据。

亮品牌蕴含大协同,用产学研合作打造科普新范式。研究生党支部以打造“AI+科普”科普新范式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为路径,以党建引领铸魂、以学科浸润增效、以五维协同跃迁,一方面联动青岛文旅类企业,购买、增置视频设备等AI器材;另一方面启动“党员导师结对”计划,开展“理论培训+实操模拟+跟课学习”的阶梯式培养。学生志愿者们白天跟着老师熟悉课程,晚上自发组织模拟授课,甚至利用课余时间打磨“科学剧本杀”等创新课程形式。深入挖掘天文星空、科学实验等专业元素背后的育人价值,以科普实践为抓手,通过“天文+思政”打造“星空下的思政课”品牌,挖掘载人航天精神;通过“数理+支教”打造“田野中的教书匠”“社区里的小课堂”品牌,挖掘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使专业知识成为科普课堂的“鲜活教材”。

在长达4年的努力下,研究生党支部形成了“校地协同”长效科普机制。公益科普足迹已遍布青岛10所小学、9个社区,联合社区党支部共建“周末科学角”,形成“15分钟科普服务圈”,学院获批山东天文学会天文科普教育基地,2名教师入选青岛市蒲公英科普专家,品牌活动被光明日报、中国大学生在线、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报道23次。2025年实现了模式推广至新地级市,年均服务学生人数突破2000人次的工作成效,项目荣获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智创星河科普团也获评2025年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
从最初破解小学科普三大痛点,到如今党建引领的“科普筑梦工坊”,研究生党支部用“党建引领+学科浸润+五维协同”打造智创星河科普团,破解高校公益科普可持续性难的瓶颈。未来,随着“科普+X”融合课程的开发、AI+科普评价系统的日渐成熟,这条科普筑梦之路还将不断延伸,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中点亮更多的星。(撰稿:刘奕;审稿:范晓光、薛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