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行动,让青年学子走进基层,了解社会实际、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提升社会化能力,理学院打造“踔厉笃行 履践致远”大学生社区实践行动,通过项目化实施,专业化开展和常态化服务的“三化”模式,引导和帮助青年学子在社区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项目化实施“搭好桥”,结对共建有保障
学院团委牵头与宁夏路街道台湛路社区、云溪路社区、宁夏路社区、龙潭路社区和太清路社区,以及薛家岛街道韶山路社区、天目山路社区、南岛社区等多个街道社区签约建立大学生社区实践共建基地。同时,学院团委实施“社区行动从支部发起”的工作思路,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化动员学生,每个团支部至少结对一个社区,每个结对形成一个项目,实现社区项目化结对100%覆盖,社区活动参与情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形成规范化、长效化、可持续的组织动员机制。
今年10月份以来新增社区实践基地3个,立项精品示范项目4个,新增超100余名理院学子进入社区开展各类服务活动,覆盖本硕各层次学生。
专业化开展“显特色”,青春报到有内涵
学院团委充分发挥数学、物理、力学等理科专业特色,发挥基础学生人才优势,通过送科普、送教育、送课堂等一系列活动,服务社区儿童、青年、老年等不同层次人群知识普及需要,围绕兴趣培养、素质拓展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学院为每一个项目配备一名管理指导老师(辅导员)和一名专业指导老师(班主任),社区活动内容紧密围绕专业开展,得到专业指导,引导青年学生将专业知识充分融入社区服务活动之中。
与天目山路社区合作六点半公益课堂项目,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物理和力学常识知识科普,启蒙他们的科学思维,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社区儿童在活动中了解到物理和力学常识,种下基础科学魅力“种子”;与韶山路社区合作的“一起过大学生节吧”活动中,学院研究生和社区小朋友们一起走进科技馆,为他们讲解智能科技的奥秘和大学生活;与青岛通济实验学校合作的“校园科技节”活动中,50名青年大学生担当“科技讲解小老师”,为社区儿童、中学生讲解机器人、3D打印、显微镜等科技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服务青少年超1000人次。
常态化服务“有方向”,实践育人有收获
在专业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学院针对不同社区的不同需求,围绕素质拓展、心理健康、生活照料等与社区共建了青春向社区报到、“我为社区创品牌”、青年议事厅、特色宣讲团等各类服务项目,组建社区实践计划专项工作小组,学院团委兼职副书记任小组长,通过“到梦空间”常态化开展,形成了活动发布,学生报名,组织实施的常态化开展机制,为青年学生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
组建“一起向未来”口腔健康宣讲团、清廉宣讲团、南岛红色宣讲团等多个特色宣讲团,走进宁夏路上社区、韶山路社区、南岛社区开展党团史、口腔健康、清廉家风等宣讲活动,与社区共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清廉文化等,其中“一起向未来”口腔健康宣讲团入选2023年全国大学生口腔健康志愿宣讲团。
与宁夏路社区共建“我为社区创品牌”特色项目,开展社区调查访谈、贫困户走访和助老送餐等活动,参与社区治理,挖掘社区文化特色,为社区建设献言建策。该项目已持续开展一年多时间,累计服务居民100余人次,受到社区好评。
与南岛社区、韶山路上社区共建常态化青春向社区报到项目,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日常进入社区开展垃圾清扫、植树修建、活动后勤服务等社区日常工作助力服务,累计参与学生100余人次,让青年学生在基层服务中体悟青春价值。
实践出真知,社区实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好教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也是学生成长成才最需要的课堂下一步,理学院团委将持续推进“踔厉笃行 履践致远”大学生社区实践行动,把参与社区服务变成学生社会实践课堂中的“进阶课程”,把参与基层活动变成大学生培养的第二课堂,让青年学生在社区实践中培养观察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青春智力、青春知识、青春人才在社区实践中闪光。
(撰稿:杨娜 刘奕 审稿:纪玉超)